八咏诗·登台望秋月
《八咏诗·登台望秋月》作者为东晋诗人沈约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望秋月,秋月光如练。照耀三爵台,徘徊九华殿。九华碡瑁梁,华榱与壁珰。以兹雕丽色,持照明月光。凝华入黼帐,清辉悬洞房,先过飞燕户,却照班姬床。
桂宫袅袅落桂枝,露寒凄凄凝白露,上林晚叶飒飒鸣,雁门早鸿离离度。湛秀质兮似规,委清光兮如素。照愁轩之蓬影,映金阶之轻步。居人临此笑以歌,别客对之伤且慕。
经衰圃,映寒丛,凝清夜,带秋风。随庭雪以偕素,与池荷而共红。临玉墀之皎皎,含霜霭之濛濛。轥天衢而徒步,轹长汉而飞空。隐岩崖而半出,隔帷幌而才通。散朱庭之奕奕,入青琐而玲珑。
闲阶悲寡鹄,沙洲怨别鸿,文姬泣胡殿,昭君思汉宫。——余亦何为者,淹留此山东?
【前言】
《八咏诗·登台望秋月》是南朝齐沈约写的杂言体诗,是《八咏诗》中的第一首。该诗通篇都是对秋月铺张扬厉的反复描写,但其在声律安排上很讲究,声韵和谐,节奏感很强。到了宋代,玄畅楼因《八咏诗》而被改名为“八咏楼”。
【赏析】
《登台望秋月》是《八咏诗》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,它的艺术特色可以反映出《八咏诗》的基本风貌。现对它略作一些分析。
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。第一部分着重围绕“登台望秋月”这一题目,渲染“三爵台”、“九华殿”等宫廷建筑的豪华。“三爵台”是传说中神仙所居,“九华殿”是汉魏时的皇家宫殿,但这里只是泛指高台、华殿。开头写高台、华殿的雕梁画檐在月光映照下分外显得富丽堂皇,接着写月光穿过绣帐,进入深邃的内室。先经过赵飞燕的居所,回过来又照在班婕妤的床上。这一部分诗人用了一些华美的词藻,这是齐梁诗坛上的普遍风气。但由于是写月光,所以诗中出现的皇宫深院的画面虽然金碧辉煌,但基本上还是冷色调。这里提到了赵飞燕和班婕妤,这是两个受到冷落的汉代后妃,她们哀怨孤凄的形象,更衬托出月色的阴冷惨淡。
第二部分是“望秋月”这一主题的展开部分。“桂宫袅袅落桂枝”以下四句表现一个“秋”字。“桂宫”即月宫,因传说月中有桂树,故以“桂枝”比喻月光,而桂树正是秋天开花的树木。“露寒凄凄”、“晚叶飒飒”和“早鸿离离”都是秋天的景象。“湛秀质”二句表现一个“月”字,以“秀质似规”和“清光如素”来对月亮的形与色进行赞美,似规状其圆,如素言其白。“照愁轩”以下四句表现一个“望”字。望月的人有各种各样,处在不同境遇中的人望月时的心绪和感情也彼此有异:轻步于金阶的“居人”对之欢笑歌唱;身居愁轩的别客(蓬影)则勾起了对亲人的思慕,因而黯然神伤。这一部分的描写,感情基调同第一部分完全一致。
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秋月的特征。“经衰圃”四句写它的清冷;“随庭雪”以下四句写它的皎洁、透明而又像细雨一样迷蒙,“轥天衢”以下六句写它的活WWW.7gushi.com动。轥轹,车轮转动;天衢,天上道路。这里是说月轮或漫步天街,或飞越河汉,或隐身于岩崖后面只露出一半,或被淡云所遮,就像隔了一层帷幌一样只能依稀看到,或散布于朱庭,光采奕奕,或进入于青琐(宫门),玲珑明彻。这一部分在全诗中是最富有想象力、描写最生动的部分。
最后部分才是作者自己的抒情。这时作者远离家乡,在外地做官,面对秋月,思乡之情自会油然而生。因明月而引起对家乡、亲人的思念,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,这里作者也是因“望秋月”而联想到自己形单影只,于是便产生了“悲寡鹤”、“怨别鸿”这种孤独心情。“文姬泣胡殿,昭君思汉宫”两句同样如此。在作者想象中,蔡文姬和王昭君的思念故乡也是因“望秋月”而引起的。这是古诗中常用的“取譬引类”、“因物喻志”的手法,主要引起末两句作者自己的感慨:“余亦何为者,淹留此山东?”(“山东”指东阳郡)
钟嵘《诗品》评沈约作品时有“辞弘”、“意浅”之说,此诗的特点正是这样。内容上它并无深意,通篇都是对秋月的铺张扬厉的反复描写。比较惹人喜爱的是它的语言。此诗语言风格虽未脱齐梁的绮丽之风,但还没有过分地雕金镂采,在丰茂的词藻中仍能透露出一股清新的气息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声律安排上相当讲究,声韵和谐,节奏感很强,有些句子的平仄安排已类似后世的律诗,如“凝华入黼帐”、“闲阶悲寡鹄”等句犹似五律,而“桂宫袅袅落桂枝”二句则俨然七言律句。
《八咏诗》的体裁属于杂言体,这种句子长短不齐的形式以前多见之于乐府诗和拟乐府诗,沈约此诗是受到乐府诗的影响。此外,它与六朝流行的咏物抒情小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。“经衰圃”以下一大段不论句子形式和描写方法,都明显地吸收了赋的特点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前人把《八咏诗》称作别开生面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