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下泉·漾漾带山光

山下泉·漾漾带山光》作者为唐朝诗人皇甫曾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漾漾带山光,澄澄倒林影。
那知石上喧,却忆山中静。
【鉴赏】
“漾漾”,水缓缓流动貌。“山光”,即山色。首句写轻波荡漾的水面,反射着四周景物的色彩,或草木之幽绿,或岩石之沉黑,总之是那山的色调。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,因为泉水清冽,诗人用了一个“倒”字来写林影,十分生动,而且涵义丰富,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,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,体物入微,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。
上两句是对水色的描绘,第三句转写声,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。泉由山中流到山下,在石上激起喧响,这本是自然之理,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。然而诗人却设想,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。这里“却忆山中静”的“忆”字有的版本作“益”,如果是“益”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。仔细玩味,我觉得还是“忆”于义为长。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,当时战乱初平,满目疮痍,社会现实令人失望。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,常常是身入仕途,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、山林之间。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WWW.7gushi.com那种典型的心态。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、一意进取的,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,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。“那知石上喧,却忆山中静”。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,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,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。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,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,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。诗人观赏山水,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,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,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,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。

山下泉·漾漾带山光相关古诗词

  • ·古诗《题暕上人院》--《题暕上人院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端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闭门不出自焚香,拥褐看山岁月长。雨后绿苔生石井,秋来黄叶遍绳床。身闲何...
  • ·古诗《溪行逢雨与柳中庸》--《溪行逢雨与柳中庸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端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日落众山昏,萧萧暮雨繁。那堪两处宿,共听一声猿。【鉴赏】李端诗“...
  • ·古诗《同苗发慈恩寺避暑》--《同苗发慈恩寺避暑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端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追凉寻宝刹,畏日望璇题。卧草同鸳侣,临池似虎溪。树闲人迹外,山晚...
  • ·古诗《宿山寺·众岫耸寒色》--《宿山寺·众岫耸寒色》作者为唐朝诗人贾岛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众岫耸寒色,精庐向此分。流星透疏水,走月逆行云。绝顶人来少,高...
  • ·古诗《山下泉·漾漾带山光》--《山下泉·漾漾带山光》作者为唐朝诗人皇甫曾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漾漾带山光,澄澄倒林影。那知石上喧,却忆山中静。【鉴赏】“漾...
  • ·古诗《古别离二首》--《古别离二首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其一水国叶黄时,洞庭霜落夜。行舟闻商贾,宿在枫林下。此地送君还,茫茫似...
  • ·古诗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》--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行人夜上西城宿,听唱梁州双管逐。此时秋月满关山,何处关山无此...
  • ·古诗《度破讷沙·眼见风来沙旋移》--《度破讷沙·眼见风来沙旋移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眼见风来沙旋移,经年不省草生时。莫言塞北无春到,总有春来...
  • ·古诗《陈翃中丞东斋赋白玉簪》--《陈翃中丞东斋赋白玉簪》作者为唐朝诗人卢纶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美矣新成太华峰,翠莲枝折叶重重。松阴满涧闲飞鹤,潭影通云暗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