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

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匹马行将久,征途去转难。
不知边地别,只讶客衣单。
溪冷泉声苦,山空木叶干。
莫言关塞极,云雪尚漫漫。
【前言】
《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》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组诗作品。第一首诗写了征途中所遇气候与内地的巨大差别,边地的云雪弥漫,萧飒寒冷的环境。
【注释】
⑴青夷军:当作“清夷军”,唐代戍边军队名称,驻地在今河北怀来东南。
⑵边地别: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。
⑶漫漫:无穷无尽。
【赏析】
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,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。这首诗的特点,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,加以形象的描写,使之生动感人。首联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,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,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。“去”,指前往清夷军送兵;“转”,即回,返入居庸关。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,“匹马”表明孤独;“行将久”,暗示路途遥远、人困马乏。“难”,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,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,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,作了巧妙的过渡。
中间两联,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。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WWW.7gushi.com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,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。这一联妙在写“寒”字而不说穿。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,边塞还不太寒冷,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,而冬日回还,北风凛冽,积雪满地,才发觉到寒不可挡。说:“不知”,实为已经深知,吞吐含茹,措语婉曲。写人对气候的感觉,字面上没有“寒”字,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,真是“不寒而栗”了。
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,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,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,十分空旷。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。上句正面点出“冷”字,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,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。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,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。再看山上的树木,也抵挡不住寒威,叶子全部干落了。通过树木的感觉,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。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,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,将瘆人的酷寒,通过水和树,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,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。同时,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。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,两边峰峦耸峙,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。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,展示了形象的画面,透出雄浑苍凉之感。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,作者抬首瞻望前路,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,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。
尾联的意思是: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,就走完了艰险、高寒的关塞,那前面云雾弥漫、冰雪覆盖,路途还遥遥无际呢!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,是长城要口之一,与紫荆、倒马合称“内三关”,从塞北过了居庸关,山势渐缓,即进入华北平原,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,但毕竟是在冬天,仍然寒冷。“云雪尚漫漫”一句,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,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。这一联与首联“匹马行将久,征途去转难”相呼应,全诗从写行役开始,继而描写边塞,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,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,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。

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相关古诗词

  • ·古诗《重阳·节物惊心两鬓华》--《重阳·节物惊心两鬓华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节物惊心两鬓华,东篱空绕未开花。百年将半仕三已,五亩就荒天一...
  • ·古诗《东平别前卫县李采少府》--《东平别前卫县李采少府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悲。怨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...
  • ·古诗《使青夷军入居庸·登顿驱征骑》--《使青夷军入居庸·登顿驱征骑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登顿驱征骑,栖迟愧宝刀。远行今若此,微禄果徒劳。绝坂水...
  • ·古诗《使青夷军入居庸·古镇青山口》--《使青夷军入居庸·古镇青山口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古镇青山口,寒风落日时。岩峦鸟不过,冰雪马堪迟。出塞应...
  • ·古诗《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》--《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匹马行将久,征途去转难。不知边地别,只讶客衣单。溪冷泉声苦...
  • ·古诗《淇上别业》--《淇上别业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依依西山下,别业桑林边。庭鸭喜多雨,邻鸡知暮天。野人种秋菜,古老开原田。...
  • ·古诗《送董判官》--《送董判官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逢君说行迈,倚剑别交亲。幕府为才子,将军作主人。近关多雨雪,出塞有风尘。...
  • ·古诗《送蹇秀才赴临洮》--《送蹇秀才赴临洮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怅望日千里,如何今二毛。犹思阳谷去,莫厌陇山高。倚马见雄笔,随身唯...
  • ·古诗《送别·昨夜离心正郁陶》--《送别·昨夜离心正郁陶》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昨夜离心正郁陶,三更白露西风高。萤飞木落何淅沥,此时梦见西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