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喻诗·十喻以喻空

十喻诗·十喻以喻空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鸠罗摩什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十喻以喻空,空必待此喻。
借言以会意,意尽无会处。
既得出长罗,住此无所住。
若能映斯照,万象无来去。
【赏析】
首二句讲了一个“空”字,“空”是佛教对人生宇宙,世上万物的基本看法,认为世上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而生、刹那生灭的,也没有质的规定性与独立实体,因为一切都是假而不实,故谓之“空”。但佛教各派对“空”的具体阐发上,亦各持己见。作者尊奉大乘空宗,他认为的“空”,并不是虚无,而是非有非无,无生无灭的大乘无常之妙旨。大乘空宗的主要论着有龙树的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提婆的《百论》,此三论之学,特别强调扫一切相,断言语道。即认为一切妙义真谛是只可自己冥契意会,难以言传的。但是,为了传播佛教的精义,又不得不借助言语比喻,等明了了其中的真谛,就应当得意忘言,做到不为言语名相所拘,达到通脱无碍的境地。所以次二句“借言以会意,意尽无会处。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为自己用语言比喻作一番解释。下二句中之“长罗”含羁约罗网意,而“住此无所住”亦是作者佛学的重要内容,他反对小乘有生有灭的无常义,强调大乘无生无灭的无常义。认为“住即不住,乃真无住也。本以住为有,今无住则无有,无有则毕竟空也。”(《维摩经注》)在否定一切现象的实在性(住)方面,他比小乘派更为彻底。以上六句是陈述作者的佛学要点。最后二句是收束全篇,大意是告诉人们如能明白以上精义,其心性就能如明鉴映照无碍,世上万象在此面前,即不存在什么来去生灭。
印度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后,渐与中国文学发生密切关系。一方面,佛经的翻译、介绍需要借助中国文学、特别是诗歌的体式与语言,另一方面,中国的诗歌也因为佛教的传入,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。作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导,他的这首诗体现了这种中外文化的交融,为后代诗歌开拓了新的意境。
按“吟咏情性”、“赋、比、兴”的儒家诗教,这首诗也许是淡乎寡味的。但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一唱三叹的诗情,炳焕绚丽的辞彩。作为一个原籍天竺(古印度),生于西域龟兹国(今新疆库车)的高僧,这篇《十喻诗》以其思致缜密,语辞简捷显示了他驾驭汉语的娴熟技巧。他另有一篇赠东晋慧远的偈:“既已舍染乐,心得善摄不(否)。若得不驰散,深入实相不(否)。毕竟空相中,其心无所乐。若悦神智慧,是法性无照。虚诳等无实,亦非停心处。仁者所得法,幸愿示其要。”亦用五言诗体。《高僧传》称他“硕学钩深,神鉴奥远。”以致能够“手执胡经,口译秦言”(慧观《法华宗要序》)。作为这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汉语言文学才能的见证,以表彰他对促进wWW.7gushi.com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,这首诗的保存、赏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。

十喻诗·十喻以喻空相关古诗词

  • ·古诗《天台晓望·天台邻四明》--《天台晓望·天台邻四明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天台邻四明,华顶高百越。门标赤城霞,楼栖沧岛月。凭危一登览,...
  • ·古诗《赠王汉阳》--《赠王汉阳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天落白玉棺,王乔辞叶县。一去未千年,汉阳复相见。犹乘飞凫舄,尚识仙人面。...
  • ·古诗《上崔相百忧章》--《上崔相百忧章》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共工赫怒,天维中摧。鲲鲸喷荡,扬涛起雷。鱼龙陷人,成此祸胎。火焚昆山...
  • ·古诗《形影神三首其一》--《形影神三首其一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天地长不没,山川无改时。草木得常理,霜露荣悴之。谓人最灵智,独复...
  • ·古诗《十喻诗·十喻以喻空》--《十喻诗·十喻以喻空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鸠罗摩什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十喻以喻空,空必待此喻。借言以会意,意尽无会处。既得出长罗...
  • ·古诗《庐山东林杂诗》--《庐山东林杂诗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释慧远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崇岩吐清气,幽岫栖神迹。希声奏群籁,响出山溜滴。有客独冥游,径然忘...
  • ·古诗《和刘柴桑》--《和刘柴桑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山泽久见招,胡事乃踌躇。直为亲旧故,未忍言索居。良辰入奇怀,挈杖还西庐...
  • ·古诗《与殷晋安别》--《与殷晋安别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游好非少长,一遇尽殷勤。信宿酬清话,益复知为亲。去岁家南里,薄作少时...
  • ·古诗《有会而作》--《有会而作》作者为宋朝诗人陶渊明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弱年逢家乏,老至更长饥。菽麦实所羡,孰敢慕甘肥。惄如亚九饭,当暑厌寒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