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字令三首

十六字令三首》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
其一:山,快马加鞭未下鞍。惊回首,离天三尺三。
其二:山,倒海翻江卷巨澜。奔腾急,万马战犹酣。
其三:山,刺破青天锷未残。天欲堕,赖以拄其间。
【赏析】
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,“山,快马加鞭未下鞍,惊回首,离天三尺三”。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,前有崇山峻岭,后有几路追兵,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,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,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。1934年12月,红军进入贵州,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。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,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。试想,由于山势的险峻,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,这时WwW.7gushi.com他无暇顾及身后,等上到山巅,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。而这时可以发现,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。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,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,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。当然,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,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。
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。“山,倒海翻江卷巨澜。奔腾急,万马战犹酣。”这一句没有用典。山是静止不动的,最多是山上风大时,草木会随之摇摆,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,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,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。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,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。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,在奔腾,在怒吼,在旋转,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。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。
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。“山,刺破青天锷未残。天欲堕,赖以拄其间。”个人感觉写到这里,气势更大,意象更加悲壮。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“离天三尺三”,还有“三尺三”的距离的话,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,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。没有山支撑的话,天就会坠落下来。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,个人主观色彩浓厚,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。
三首词是一个整体,毛泽东写的是山,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,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、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。

十六字令三首相关古诗词

  • ·古诗《我们上路了》--课文《我们上路了》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,其原文如下:【课文】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芽尖儿,刚刚染上一抹淡淡的粉红,刚刚才捡到...
  • ·古诗《我看见了大海》--课文《我看见了大海》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,其原文如下:【课文】我是一个身体畸形的女孩子。母亲嫌我给她丢脸,也怕我出门遭...
  • ·古诗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》--课文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》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,其原文如下:【课文】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,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...
  • ·古诗《天游峰的扫路人》--课文《天游峰的扫路人》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,其原文如下:【课文】天游峰,号称“武夷第一胜地”,海拔410米,峭壁千寻、...
  • ·古诗《十六字令三首》--《十六字令三首》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其一:山,快马加鞭未下鞍。惊回首,离天三尺三。其二:山,倒海翻江...
  • ·古诗《初秋行圃》--《初秋行圃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万里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落日无情最有情,遍催万树暮蝉鸣。听来咫尺无寻处,寻到旁边却不声。【注...
  • ·古诗《晚出新亭》--《晚出新亭》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王暕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大江一浩荡,离悲足几重。潮落犹如盖,云昏不作峰。远戍唯闻鼓,寒山但见松...
  • ·古诗《咏舞诗》--《咏舞诗》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王暕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从风回绮袖,映日转花钿。同情依促柱,共影赴危弦。【赏析】南朝文士,多有戏...
  • ·古诗《渡青草湖》--《渡青草湖》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阴铿。其古诗全文如下:洞庭春溜满,平湖锦帆张。沅水桃花色,湘流杜若香。穴去茅山近,江连巫峡长...